將近一半的人都在實驗室受到過傷(shang) 害……很多科學家缺乏應對具體(ti) 傷(shang) 害的安全培訓。
①一項調查投射出實驗室研究人員對工作環境的態度。
②調查問卷中的一些問題。
近期,*個(ge) 關(guan) 於(yu) 科研人員對工作環境的態度及其實際情況的調查顯示,科學家對實驗室的環境安全狀況有錯誤的認識。
在約2400名參與(yu) 調查的科學家中,有86%的人表示相信實驗室是安全的。但實際上,將近一半的人都在實驗室受到過傷(shang) 害,例如動物咬傷(shang) 、吸入化學藥劑等;還有很多科學家指出,由於(yu) 他們(men) 經常獨自工作,因此即便受到過傷(shang) 害也沒有報告給上級,並缺乏應對具體(ti) 傷(shang) 害的安全培訓。
“認識到這一差異,是積極改變實驗室安全環境的關(guan) 鍵。”美國加利福尼亞(ya) 大學洛杉磯分校(UCLA)環境健康與(yu) 安全研究的負責人James Gibson說。2011年3月,加利福尼亞(ya) 大學成立了實驗室安全中心,將該問題研究作為(wei) 以美國為(wei) 首的安全環境研究的一部分。這一進展緣於(yu) 2008年,該校一位23歲的研究助理Sheharbano Sangji在實驗室大火中被嚴(yan) 重燒傷(shang) 並死亡。她的導師、有機化學家Patrick Harran,可能因為(wei) 她的死亡麵臨(lin) 刑事審判。2011年耶魯大學也曾發生過類似的實驗室傷(shang) 害致死事件。
美國國家科學院化學科技委員會(hui) 負責人Dorothy Zolandz說,這項調查“是我見過的zui全麵地調查科學家對實驗室安全態度的嚐試——它和其他相關(guan) 報告共同指出,我們(men) 科研實驗室的安全環境亟待改善”。《自然》雜誌所屬的自然出版集團和提供安全軟件的BioRAFT公司都參與(yu) 協助了這項調查。UCLA的實驗室安全中心計劃在今年進一步分析調查數據。
真安全,假安全?
一些匿名的調查參與(yu) 者——大部分來自美國和英國,小部分來自於(yu) 歐洲、中國和日本——認為(wei) 他們(men) 受到的傷(shang) 害隻是工作的一部分。“我曾被一隻猴子抓傷(shang) 。”一位科學家寫(xie) 道,“不管你多小心,在工作中類似的傷(shang) 害都會(hui) 發生。”另一位科學家在提取響尾蛇毒液時曾被咬傷(shang) ;還有一位科學家的臉和手上被潑到硫酸,皮膚治療花費了3000美元。輕微的傷(shang) 害是zui常見的——割傷(shang) 、裂傷(shang) 和刺傷(shang) ,但是30%的回應者表示曾目睹過至少一次實驗室的“重大”事故,一般需要專(zhuan) 業(ye) 的醫療處理。超過1/4的初級研究者表示他們(men) 在經曆實驗室傷(shang) 害後並沒有告訴導師。
盡管如此,絕大多數回應者都宣稱他們(men) 的實驗室是安全的,並受到過足夠的安全培訓,以使實驗室傷(shang) 害zui小化並采取合適的安全措施來保護實驗室工作人員。美國化學會(hui) (在此問題上進行過獨立調查)健康與(yu) 安全領域秘書(shu) 長Ralph Stuart表示,在其他規模較小的調查中,科學家們(men) 同樣持這種態度。
但是調查中更具體(ti) 的問題表明,安全標準並不到位。隻有60%的調查參與(yu) 者回答他們(men) 曾受到過應對具體(ti) 危險的安全訓練。差不多一半的參與(yu) 者認為(wei) 實驗室安全狀況有改善的空間,其中化學家(60%)更容易有這種感受,神經係統科學家(30%)反應則較為(wei) 平淡。
老少科學家看法不一
這項調查中,zui大的分歧之一是初級科學家(如博士
總體(ti) 上,大約2/3的研究者表示,他們(men) 每周都會(hui) 有幾次獨自在實驗室工作的情況。隻有12%的年輕科學家認為(wei) 安全是“實驗室事項中zui重要的”,36%的年紀較大的科學家有這種看法。
年輕科學家對安全措施可能有更清晰的看法,因為(wei) 他們(men) 比導師工作的時間更長。一半多的初級科學家每周工作超過40小時,隻有1/5的科學家會(hui) 工作同樣長的時間。
調查結果拋出更多問題
盡管健康和安全專(zhuan) 家對此並不感到吃驚,但這項調查的另一個(ge) 發現是美國和英國科學家在實驗前進行風險評估的差異——這在一定程度上歸因於(yu) 法律要求的不同。將近2/3的英國科學家表示他們(men) 使用上級機構批準的表格(由英國健康安全局強製規定)來進行風險評估——相比之下,美國隻有1/4的科學家會(hui) 這樣做。超過一半的美國科學家表示他們(men) 會(hui) “非正式地”進行風險評估。
科學家說,改善實驗室安全環境的zui大障礙是“時間問題”和“漠不關(guan) 心的態度”。這都是由於(yu) 他們(men) 對安全規定缺少了解,以及缺乏關(guan) 注安全的帶頭人。“有安全規定不代表真的安全。實驗室擁有很多研究成果不代表這是個(ge) 安全的實驗室,很可能反而更不安全。”一位科學家這樣寫(xie) 道。
一些健康和安全領域的專(zhuan) 家認為(wei) ,這項調查——包含100個(ge) 問題——過於(yu) 寬泛和失焦,很難得出明確的結論。他們(men) 也認為(wei) 非隨機的取樣調查並不合理:該調查向注冊(ce) 過nature.com的科學家發送電子郵件,並鼓勵他們(men) 向認識的其他科學家傳(chuan) 遞問卷。
“這項調查得出了結論,也帶來了更多問題。不過這種感知調查確實應該提出很多問題。”麻省理工學院健康和安全領域專(zhuan) 家Lou Diberardinis說。Diberardinis的團隊曾作為(wei) 2012年實驗室安全中心種子基金資助的4個(ge) 隊伍之一研究安全問題。
Zolandz表示,今年,美國國家科學院化學科技委員會(hui) 將同行為(wei) 學家一起,為(wei) 科學家製定如何建立安全實驗環境的行為(wei) 規定。